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德国音乐剧特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德国音乐剧特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德国电影《英俊少年》里的歌曲《小小少年》《春天里的最后一朵玫瑰》当年这两首歌在我国影响很大 也非常好听 是我国认识西德的开始 当初的西德是那么吸引人
《欢乐颂》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作曲的著名歌曲 唱遍全世界 多少年来经不息 在很多重大场合都能听到
1、巴赫,西方艺术的巨人;
2、莫扎特,最杰出的天赋音乐奇才;
3、贝多芬,强烈而激情的不朽咆哮者;
4、瓦格纳,最伟大的戏剧作曲家。
5、海顿,近乎不朽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1895 — 1982 )所创建,他是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仍长期使用着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我们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音乐产生的本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本”—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本质和目的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绪,是人类的本能欲望,并通过语言、歌唱(含乐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地启发和提升这种本能的表现力,而表现得好不好则不是追求的最终目标。而我们传统的音乐教育认识却不是这样,我们的课程一直是把通过学习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巧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目光集中在如何学得好上。
其实,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的唱、奏、舞蹈并不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出于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没有担心“学不会”而挨训或丢面子的精神负担,因而都会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满足感。这种自然流露的形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发挥的创造力的萌发。由于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得到激励,所以造就了学生学习各种音乐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状态,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二者相得益彰。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德国音乐剧特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德国音乐剧特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