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传统音乐乐理演变历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传统音乐乐理演变历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答:
我们今天所学习的乐理大部分是来自于欧洲,是文艺复兴以来所形成的理论结晶,这是从自然主义到结构主义的过程。而这也就是问题的所在了,很多人学习了乐理之所以不会用,就是忘记了从结构主义到自然主义的回归。你说一个大三和弦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很多人只是知道大三和弦是什么情况,但是你让他在合理的地方使用或者在不合理的地方使用,或者在某些地方合理的或者不合理的使用,他就会蒙。
艺术终极目标是自然主义,即便是我们经过了结构主义的洗礼,那最终一定要回归到自然主义。或许这也是我们教育体系的问题所在,框架足够完善,完善到人们无法脱离框架,而艺术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此。因为这样的艺术没有灵魂,只有躯壳。
当然,难学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过于抽象化。比如倾向性,紧张和稳定(解决),和声的功能性,这些类似的术语对于没有较好的基础的人而言会略感生涩,当然这需要一步一步的学习研究,也并不是说零基础的小伙伴就无法理解。我们只是说解释艺术时候本身的抽象性会使得传达者的意思略感生涩。
但是发展至此,也更加说明乐理本身的强大的前人智慧结晶的伟大。这也更加体现了我们学习乐理的必要性,这些理论都是从古至今音乐界的无数天才所总结出来的经验。
首先来谈谈“乐理”的概念:“乐理”,顾名思义,就是关于音乐的理论。“音乐的理论”,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领域之大,范围之广,已然不全是音乐内部的事情。
从中国始于编钟,距今3000多年的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到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有记载的音乐理论,距今也将近3000年。
这几千年的音乐文化的发展,实则是人类智慧的发展、等同于科学的另一个棱面。
或许正是由于音乐 “无形,无相,无色,无味”的“隐相”特质,所以“她的存在”才会被各个时期的统治王朝更加的关照。
此前,我国的音乐教育从形式到内容都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虽然我国一直呼吁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弘扬,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国的传统音乐教育仍然未提升至重要地位。崇尚西方音乐的演绎,边缘化本土音乐,这是令一个民族深思和担忧的事情。如今,从对音乐教师的基本要求到高水准的音乐教学标准,人们对于西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对本土传统音乐的了解,这种对传统乐理教学缺失的教学体系,最终将阻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自西周起,中国开始执行严格的礼乐制度,也为音乐的专业化带来了土壤。宫廷乐师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并发展出了乐理中“调性”的观念,并在礼乐中严格使用。
最早的“宫商角徽羽”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并在《管子·地员篇》中详细介绍了通过数学运算的方法获得五个音的详细方法,也就是著名的“三分损益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们现在习惯用西方的五线谱来表示五声音阶,不过严格说来它们是有细微差别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音乐乐理演变历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音乐乐理演变历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