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典音乐乐谱动态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典音乐乐谱动态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乐谱的价值之于音乐,犹如古籍的价值之于历史。它把转瞬即逝的古调以某种特殊的方式刻写下来,使后人得以部分地恢复原曲,“旧调重弹”。音乐史与其他学科史的区别,正在于它有声响,而大量的古谱就是它的依据。
如同文字的发明一样,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记录下来的乐谱的发明与完善,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工尺谱(古)
以“工”、“尺”作为符号记写之乐谱。古代戏曲、音乐以“上、尺、工、凡、六、五、乙”七个汉字为符号标记七声,基本上相当于西洋音乐之“do、re、mi、fa、sol、la、si”;高八度各音在旁边加“亻”旁,如“仜”“伬”等;低八度之“六”、“五”、“乙”分别改为“合”“四”“一”,其余各音则以末划带撇为标记,如“上”、“工”、“尺”等。乐曲节奏则以板眼符号“、”“×”“·”“〇”“√”“△”标示。此法于唐代已有,宋时称“半字讌乐谱”。明中叶以前各乐种、各地区使用并不一致,明中叶以后,随着昆腔的流行,逐渐固定统一。
古代中国是用简谱记录乐谱的。
简谱是以数字表示琴弦或笛孔的方法,进行音乐老师的传承。
简谱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唐朝初年,当时是以数字代替声音的方法来记录音乐,以便于琴师、琵琶师等乐器演奏家学习和记谱。
简谱不但保存下了众多的优秀乐曲,而且大大方便了古代音乐文献的整理和传承。
在中国的美妙音乐文化中,简谱功不可没。
我国古代的乐谱主要有两种记录方式:一种是用简谱,一种是用五线谱。简谱是一种简单的音乐符号,用数字代表音高,用字母代表音名,用符号表示节拍和音长。
简谱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称为“格子谱”。宋代时,简谱逐渐普及,成为流行的乐谱记录方式。
五线谱是一种用五条平行线和四个间隔表示音高和音长的乐谱符号。
五线谱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当时并不普及。明代时,五线谱开始在宫廷音乐中使用,清代时逐渐普及到民间音乐中。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的乐谱记录方式主要是简谱和五线谱,这两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
古代乐谱的形式主要有两套系统:一种是律谱系统,它按照音律音名记载有对应音高,并用辅助符号表明节拍;另一种是文字谱系统,它用文字描述演奏乐器时的指法,进而用规定的演奏动作还原音乐。
前者在当下仍然使用的是工尺谱,后者是减字谱。
中国在唐朝之前的乐谱都是直接用文字记载的文字谱,后来晚唐时的曹柔发明了减字谱,乐谱记载得以简化。目前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一份古琴乐谱是古琴曲《碣石调·幽兰》的谱子,相传为南朝梁代的丘明传谱,它也是流传到今天惟一的一份文字谱,为唐朝手写卷,原件现存天日本东京博物馆。
理论上来说,乐谱是伴随乐器的产生而形成的,可是我们对古琴、笛子这些传统乐器的起源和创造者的认识到现在都还只限于一些无据可考的传说故事,很多发明动不动就会跟黄帝、炎帝扯上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其实不知道中国的一些传统乐器最早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探求最早的乐谱是什么,我以为是无法有准确答案的。
从另一方面思考,乐谱的作用是记录音乐内容,所以或许可以这样认为,流传下来的我们可知的乐曲,必定是有乐谱作为媒介的。现在我们知道的乐曲,比较早的有孔子的《龟山操》、《猗兰操》,师旷的《阳春白雪》,伯牙的《高山流水》、《水仙操》等等。也就是说,在春秋时期,应该已经有比较完备的用文字记载的乐谱了,所以最早的乐谱应该出现在此之前。
个人猜测:最早的乐谱应该出现在奴隶社会时期,随着奴隶主贵族们的享乐欣赏的需要而逐渐产生,最迟在商朝末期或者西周早期出现并成形,至于最早的乐谱记载的究竟是哪首曲子,我觉得就没必要追究了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典音乐乐谱动态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典音乐乐谱动态图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