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音乐 / 古典音乐芦笛之舞赏析,芦笛之舞介绍

古典音乐芦笛之舞赏析,芦笛之舞介绍

Time:2024-01-17 13:55:59 Read:0 作者: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典音乐芦笛之舞赏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典音乐芦笛之舞赏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艾青芦笛赏析?

1933年3月28日,正当明媚的春天,作者在上海监牢的不眠之夜,借铁栅外的灯光,在拍纸簿上写下了这首悲壮的叛逆的诗篇《芦笛》,他控拆这个没有自由的罪恶世界。

古典音乐芦笛之舞赏析,芦笛之舞介绍

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已故法国现代派诗人阿波里内尔而作。艾青当时在牢里正在看阿波里内尔的《ALCOOL》诗集,情绪受到感染,他像酒一般被点燃起来。

他引了这位他所挚爱的诗人的两行诗当作《芦笛》的题记: “当年我有一支芦笛/拿法国大元帅的节杖我也不换”。

关于这首诗,艾青作过简要的解释:“我把芦笛象征艺术,把元帅节杖象征不正的权力;诗里骂了白里安,骂了德国的俾斯麦;而且说我将像1789年似的向巴斯底狱伸进我的手去,而这个巴斯底不是巴黎的巴斯底狱。”

这首诗里充满个性的几行诗,半个世纪前就被许多评论家和诗人所常常引用,从中看到艾青的性格,在安详而自矜中透着倔强。

芦笛这首诗的意象与情感较之《透明的夜》更为深沉,也更为直接,它与黑暗的反动世界面对面地进行着毫不含糊的战斗。

它的意象明朗集中,围绕着一个有具象的芦笛,深化了诗的内涵。不论欧洲,还是中国,要获得纯正的彩色的精神世界,必须将握笔的手伸进火焰里,去经受被监禁和迫害的苦难。

夜上受降闻笛赏析?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唐代〕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一夜征人尽望乡从炼字角度的赏析?

“一夜”是指征人无时不在望乡,此从时间上说;所谓“尽”是指征人无人不在望乡,此从空间上说。诗作者落笔若能从时空角度下手,往往能造成大气魄,大容量,大力度,大效率。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人用语清奇,炼字讲究,功底深厚。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典音乐芦笛之舞赏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典音乐芦笛之舞赏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02-2024 西元音乐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3027389号-18

免责声明: 1、本站部分内容系互联网收集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页面内容里面包含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文件均为外部引用,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储。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4、本站如遇以版权恶意诈骗,我们必奉陪到底,抵制恶意行为。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邮箱:478923*qq.com(*换成@)